第三章綜合條文 (20)
關燈
小
中
大
/L55型艦炮(10×2)。
主裝甲帶:110-240+75毫米,裝甲隔艙:110毫米,水平裝甲:110-160+80毫米,露天甲板:50毫米,炮塔:80-210-270毫米,炮座:240毫米,司令塔:210-240毫米。
毫無疑問,山級是大戰期間通用巡洋艦的巔峰之作,其防護與火力都達到了戰時通用巡洋艦的最高水準。即便在其他性能方面也絲毫不比之前的通用巡洋艦差,其作戰效能絕對算得上是大戰期間通用巡洋艦之最。
也正是如此,山級的建造工作比其他幾級通用巡洋艦慢得多。
另外,山級還有一個極為明顯的特征,那就是看上去很像一艘縮小版的海洋級戰列艦!
說白了,這都是江南造船廠的作品,在設計山級通用巡洋艦的時候,江南造船廠的工程師不免把一些戰列艦的設計理念用在了巡洋艦上。不說別的,其緊湊布置的上層建築就完全是戰列艦的風格,而不是巡洋艦的風格。當然,從防護方面考慮,采用戰列艦的設計風格確實能夠最大程度的提高巡洋艦的防護能力。
因為戰爭已經到了末期,所以七艘山級只有四艘在戰爭結束前完工。
後來,帝國海軍差點取消另外三艘的建造工作。只是到戰爭結束時,另外三艘分別完工了百分之九十五,百分之九十三與百分之九十,如果在這個時候停建,浪費就太大了。所以在停止了大概三個月之後,帝國海軍還是讓造船廠建成了這三艘通用巡洋艦。
正是如此,七艘山級通用巡洋艦在帝國海軍中的服役時間最長。
當海洋級戰列艦全部退役的時候,還有三艘山級通用巡洋艦在帝國海軍服役,並且一直到公元二十世紀末的時候才從帝國海軍光榮退役。
另外,山級巡洋艦在退役之後全部拆解,沒有一艘出售或者轉讓給其他國家。
山級通用巡洋艦的另外一個遺憾就是,在其退役之前,都沒能在海洋戰場上遇到一個真正的對手。當時,美軍建造的裝備有十英寸艦炮的通用巡洋艦在與山級遭遇之前就被帝國海軍的眾多戰艦給幹掉了,根本沒有讓山級在戰場上碰到這個在設計時就作為假想敵的對手。戰後,山級執行的最多的任務就是轟擊岸上的目標。在戰後的數十年之內,山級通用巡洋艦甚至沒有向海上目標發射過一枚240毫米穿甲彈!
可以說,山級通用巡洋艦是“火炮巡洋艦”時代的,最孤獨與寂寞的絕頂高手,因為根本找不到能夠與它匹敵的對手!
赤子之心——海外領地級大型巡洋艦
直布羅陀號,開普敦號,古裏號,關島號,泗水號,亞丁號,馬耳他號,馬達加斯加號,科倫坡號,瑙魯號,帝力號,吉布提號。
……
鯊魚級的成功,讓帝國海軍意識到了大型巡洋艦的“戰略價值”。
同時,美國將阿拉斯加級的建造數量增加到十二艘,加上英國也開始建造大型巡洋艦,帝國海軍意識到,僅靠四艘海龍級很難對付強大的對手,而鯊魚級在主炮,防護方面明顯不如阿拉斯加級。如此一來,帝國海軍需要一批比鯊魚級更強大的大型巡洋艦。當然,價格問題必須得到解決,不然,海軍寧願建造更多的快速戰列艦,也不願意花費差不多的資金建造遠遠不如快速戰列艦的大型巡洋艦。
首先要解決的就是300毫米艦炮,以及配套彈藥的價格問題。
實際上,當時生產七十三年型300毫米艦炮的江南槍炮總廠已經在想辦法了,必經由青島造船廠力推的240毫米艦炮得到了海軍的青睞,讓其損失了大筆訂單。如果海軍不繼續采購這種艦炮,它們連研制成本都收不回來。
結果,當海軍提出將建造更好的大型巡洋艦時,江南槍炮總廠首先表態。
該廠不但將提供更好的艦炮,而且只要海軍大批量采購,其價格將在七十三年型的基礎上降低百分之三十。顯然,海軍知道廠方還可以降價。談判工作進行了大概三個月,最終在海軍答應采購至少一百零八門之後,廠方答應將價格降低到七十三年型300毫米艦炮的百分之六十二。
另外,只要大批量生產,配套彈藥的價格也能大幅度降低。
有了這兩個先決條件之後,海軍所需要解決的成本問題就不是很嚴重了。
另外,因為不需要所有戰艦都具備指揮艦隊作戰的能力(至少有四艘安裝了艦隊指揮設備),所以相關設備的價格平攤下來之後,比海龍級減少了至少三分之二。
當時,另外一件事情促成了帝國海軍建造這種大型巡洋艦。
那就是帝國的各處海外領地紛紛捐款,讓海軍建造更多的大型戰艦。
可以說,這是大型巡洋艦帶來的另外一個,而且是誰也沒有預料到的好處。
戰爭時期,當這些酷似戰列艦的大型戰艦出現在海外領地的港口時,對帝國海外領地的居民具有很大的影響。不說別的,那些將大型巡洋艦當作了戰列艦的居民肯定會認為,帝國沒有拋棄他們,即便在戰爭打得如此艱難的情況下,都派遣戰列艦來保護他們的安全,這不但讓他們更加信任萬裏之外的祖國,也更加願意為祖國做出一份貢獻。
當時發生的很多事情讓很多帝國海軍的官兵一輩子都忘不了。
比如,一名在開普敦生活了一輩子,從來沒有回過祖國的老太太,硬是搭上了帝國海軍的補給船,不顧旅途勞頓,千裏迢迢的返回舟山,將她積攢了一輩子的一千二百三十八塊帝國金元捐贈給了海軍。聽聞消息之後,陳錦寬放下繁忙的工作,親自到碼頭迎接了這位年近七十的老人家,並且在數萬海軍官兵面前,向這位老太太敬上了軍禮。
另外一名在南美洲經營礦山的企業家聽聞海軍要建造更多的大型戰艦之後,不惜賣掉了為之奮鬥一輩子的礦山,帶著十五萬帝國金元,途徑三個國家,中轉了五次,最終回到了舟山,將這筆裹著汗水與淚水的資金送到了衛延年的手中。
當時,幾乎每個月,每天都有來自世界各地的帝國海外居民來到舟山,將代表著他們一片赤字之心的款項捐贈給帝國海軍。當然,通過匯款,或者直接把款項送到帝國大使館,領事館,海外總督府的帝國僑民數不勝數。
當時,各海外領地居民的捐款就超過了五億帝國金元!
即便按照海龍級的價格,這也足夠采購四艘大型巡洋艦了。
當然,帝國海軍沒有浪費這筆錢,而且也沒有忘記海外同胞的愛國之心。在正式確定設計方案之前,帝國海軍就將這種大型戰艦命名為“海外領地”級。可以說,這也是第一種在設計工作正式開始前就為其命名的戰艦。
帝國內閣政府也很快有所表示,在經過議政院戰爭委員會的全票支持之後,內閣政府承諾,海外居民與海外僑民捐多少,政府就出多少,讓海軍建造更多的大型戰艦。
如此一來,經費問題迎刃而解。
可以說,這次海外居民與海外僑民的自發行動,體現出的正是整個民族千年不衰的內在原因。
正如陳錦寬所說:海外同胞捐出的不是金錢,而是他們的赤子之心,是他們希望祖國強大的真誠,是他們為自己的民族,為自己的祖國做出的微薄貢獻。
天下興亡,皮膚有責。
在危難關頭,不管是正在戰場上英勇殺敵的帝國將士,還是在後方辛勤勞作的工人農民,還是在遠方期待捷報的帝國子民,他們都有著同一個願望,同一個目的,那就是攜手共進,戰勝強敵!
承擔設計工作的江南造船廠的工程師也受到了感染。
據說,為了盡快完成設計,汪華華在半年之內,平均每天的休息時間不足六個小時,很多時候甚至通宵達旦的連續工作好幾日。也許,也就是在這個時候,他的身體被徹底的壓垮了。能夠堅持到最後,靠的不是身體,而是堅強的意志,以及不願意躺下的鬥志。
經過上千名工程師的努力,在第二批鯊魚級開工建造的時候,江南造船廠就拿出了完備的設計方案,而且完全達到了海軍的要求。當時六大造船廠為建造大型巡洋艦而興建的船臺也陸續完工,所以海軍立即下達了訂單,而且是一次訂購十二艘。只是,能夠立即開工建造的只有六艘,所以海外領地級大型巡洋艦的建造工作分成了兩個階段進行,最終一共建造了十二艘。
其主要性能為:
標準排水量:31840噸,滿載排水量:38950噸,最大排水量:42880噸;總長:251.8米,水線長度:240.6米,型寬:28.5米,吃水:9.8米,定員:1655人(充當旗艦時為1808人)。
鍋爐:8臺七十二年型燃油鍋爐,主機:4臺七十二年型蒸汽輪機,功率:210000軸馬力,推進:4軸4漿;航速:35.5節,續航力:21000海裏/18節,或者24500海裏/16節。
主炮:9門七十五年型300毫米/L58型艦炮(3×3),副炮:16門七十一年型130毫米/L50型艦炮(8×2);魚雷:2具三聯裝魚雷發射器(各備雷20條)。
主裝甲帶:120-220+50毫米,裝甲甲板:80-150+50毫米,裝甲隔艙:50毫米,炮塔:100-350毫米,炮座:350毫米,司令塔:220-350毫米。
僅從設計上看,很多人會認為海外領地級是海龍級的指揮簡化版本。
顯然,這個認識並不完全正確。
海外領地級確實簡化了指揮設備,從而有效的降低了造價。只是與海龍級相比,仍然有很大的區別。
比如,新采用七十五年型300毫米艦炮就比海龍級的七十三年型先進得多,而且能夠將300毫米重型穿甲彈的威力發揮到最大限度,其穿甲能力在七十三年型的基礎上提高了百分之十五到百分之二十。
這一提高帶來的影響是決定性的。
當時,美國海軍已經發現,其阿拉斯加級大型巡洋艦的裝甲根本抵擋不了300毫米穿甲彈的打擊,在與海龍級交手中肯定占不到便宜,甚至在鯊魚級面前的優勢也不是很明顯。說白了,阿拉斯加級大型巡洋艦的最初防護設計是針對重巡洋艦的200毫米艦炮,而不是大型巡洋艦的240毫米與300毫米艦炮。
顯然,巡洋艦的防護設計不是以自身艦炮為標準,而是以針對的對手的火力為標準。
如此一來,在設計第二種大型巡洋艦的時候,美國海軍就明確要求能夠在常規交戰距離內應付海龍級主炮的打擊。當時,美國並不知道,帝國海軍已經擁有了比海龍級主炮更好的300毫米艦炮。
因此,在美國海軍建造第二種大型巡洋艦的時候,其防護就已經落後了。
後來的實戰也證明,在面對海外領地級的時候,美國的大型巡洋艦只有挨打的份。也正是如此,帝國海軍才會在戰時為四艘服役不到三年的海龍級大型巡洋艦更換主炮,以增強其火力!
除了主炮之外,最大的變化就是防護。
雖然為了降低成本,必須減少排水量,從而必須削減裝甲的重量。但是汪華華並沒有忘記提高防護性能,特別是生存能力的重要性。因此,在設計海外領地級的時候,他就更大範圍的采用了“重點防護”的理念,即在適當削弱部分裝甲的情況下,用富裕出來的裝甲加強關鍵部位的防護。
也就是說,汪華華把當時帝國海軍戰列艦的防護設計思想用到了大型巡洋艦上。
實戰證明,這一設計理念是非常正確的。很多戰艦都是因為關鍵設備受損而喪失戰鬥力,並且被敵人擊沈。如果能夠確保關鍵設備的安全,即便在次要部位多挨幾枚炮彈,戰艦也能返回港口,並且在維修之後重返戰場。無論如何,維修一艘戰艦要比重新建造一艘戰艦劃算得多。
也正是如此,很多海外領地級大型巡洋艦都在戰場遭到重創之後活了下來。
顯然,這一點設計在其主裝甲帶,水平裝甲的加強設計中體現得極為明顯。比如,其主裝甲帶的厚度有所降低,卻在關鍵部位加上了一層50毫米厚的裝甲,使其防護能力反而超過了海龍級。
可以說,這一設計理念成為了後來所有大型戰艦的設計標準。
當然,海外領地級大型巡洋艦的出現,也奠定了帝國海軍在破交作戰方面的霸主地位。另外,其強大的續航能力也讓該級大型巡洋艦的使用範圍超過了鯊魚級,成為了真正的遠洋型破交戰艦。
海外領地級在戰場上的表現再次讓帝國海軍相信,高強度的海上絞殺足以讓英國這樣的國家退出戰爭,同時嚴重削弱美國的戰爭潛力。不說別的,當時美國本土很多重要物資的運送工作都是由海運承擔的,而不是由陸運承擔的。如果能夠破壞美國本土附近的海上航線,美國的戰爭機器就難以正常運轉。
也正是如此,在與美國打到最關鍵的時候,帝國海軍最重視的不是戰列艦,反而是大型巡洋艦,而且海軍的戰略也逐步向破交作戰方向轉移。可以說,正是如此,帝國逐漸走向了最終的勝利!
縱橫四海——海軍上將級大型巡洋艦
雲飛揚號,戚祖輝號,魯賓達號,伏赤雎號,尹弘博號,任俊傑號,危光煬號,柯壽賢號,範辛平號,孟定康號,楊達坤號,姜譽聞號,常薦平號,郭敬業號,唐明龍號,梁尚卿號,霍景雄號,龔志超號,宗欽民號,龍瑞洪號,農勁松號,廖冀民號,喬鼎博號,池維武號,申萬江號,牛庚堯號,翟志偉號,燕寒江號,柴興榮號,李辛強號,張禮壽號,葉子丹號。
因為用來為該級戰艦命名的這些人都是帝國海軍歷史上曾經出任過海軍總參謀長的海軍上將,所以該級戰艦又被稱為“海軍總參謀長”級大型巡洋艦。
……
七十五年中期,海外領地級大型巡洋艦才開工建造不到三個月,海軍上將幾的總體設計工作就基本上完成了。
可以說,這一神奇的速度即是帝國強大的艦船設計能力的直接體現,也是戰爭時期的特別要求。
在海外領地級完成設計,開工建造的時候,帝國海軍的破交戰取得了輝煌的成就。
僅僅一年多時間,由五艘“主力戰艦”與十艘輕巡洋艦組成的五支破交艦隊就在大西洋與太平洋上取得了極為輝煌的成果。如果除掉三艘海龍級所率領的破交艦隊伴隨第一艦隊作戰的時間,這個戰果就更有意義了。
當時,“果敢”號破交艦隊在一年之內襲擊了十四支船隊,擊沈了一百六十七艘商船與四十八艘護航戰艦,其破交戰果的總噸位達到了一百零八萬載重噸。而戰鬥中,三艘破交戰艦的損失微乎其微。
“海豹”號破交艦隊一年內的戰果也達到了八十二萬載重噸。
太平洋上,三支破交艦隊到四十四年底的總戰績為二百三十七萬載重噸。
雖然這並沒有徹底打垮敵人的海上航運能力,這一年帝國海軍的襲擊艦與破交艦擊沈的商船為一千四百三十七艘,總載重噸為八百九十四萬噸。同一年,僅美國建造的商船就達到了一千八百五十三艘,其中標準萬噸輪為一千二百一十八艘,總載重噸為一千五百三十六萬噸。但是,五支破交艦隊擊沈的商船就占到了帝國破交作戰總戰績的百分之三十二,噸位更是占到了總噸位的百分之四十七。
當時,帝國海軍的近二百艘襲擊艦與破交艦一共的戰績才與四支破交艦隊持平!
由此可見,破交艦隊的作戰效能遠遠超過了單獨行動的襲擊艦與破交艦。另外,從一些具體統計數據就能看出,在面對有強大護航力量的船隊時,只有破交艦隊才能進行攔截,單獨行動的襲擊艦與破交艦一般只會去對付敵人單獨行動的商船。
在“貨真價實”的統計數字面前,帝國海軍迅速轉變了觀點。
破交艦隊不但重要,還絕對重要!
顯然,用省會級輕巡洋艦去配合專業的破交艦不太合適。因此,帝國海軍不但采購了更多的鯊魚級,加快了海外領地級的建造工作,還同時提出了建造一種更強大的破交戰艦的想法。
當時,帝國海軍基本上放棄了成本方面的考慮。
畢竟戰爭期間,打贏才是關鍵。另外,破交艦隊的作戰效率這麽高,即便貴一些,在戰場上也能很快賺回成本,讓敵人承受更大的損失。
帝國海軍提出大型巡洋艦應該有足夠的戰鬥力,特別是火力的基本設想是:隨著破交戰越打越激烈,敵方肯定會盡快加強護航力量,甚至動用主力艦為船隊護航。如此一來,破交艦要面對的就不是護航巡洋艦與護航驅逐艦,而是敵人眾多的主力艦,特別是老式戰列艦與戰列巡洋艦。
雖然老式戰列艦的速度很慢,但是大型船隊的速度更慢。
隨著大量快速戰列艦服役,老式戰列艦很難在主要戰場上充當主力。如此一來,美英兩國(特別是英國)必然會將其大量老式戰列艦用於護航作戰,以確保海上航線的安全,從而獲得更多的資源,建造更多的快速戰列艦。
可以說,帝國海軍“未雨綢繆”的考量非常正確。
只是,要讓大型巡洋艦去對付敵人的戰列艦,在很多人看來幾乎是不可能,也是極為不現實的。說白了,破交艦為什麽被定性為大型巡洋艦?就是因為破交艦的作戰對象不是敵人的主力艦,而是護航戰艦。如果需要對付敵人的主力艦,還不如直接出動快速戰列艦去執行破交任務。
支持這一觀點的理由很充分,那就是海龍級在與美國海軍太平洋艦隊第53艦隊作戰的時候,其300毫米重型穿甲彈根本打不穿“科羅拉多”號的水平裝甲,而縮短交戰距離的話,海龍級將遭到敵艦的打擊,將難以幸免。
除了觀念上的問題外,還有技術上的問題。
300毫米口徑的艦炮能夠對付敵人的主力艦嗎?即便是老式戰列艦,其防禦能力也足以應付350毫米(十四英寸)穿甲彈的打擊,300毫米穿甲彈對其有多大的威脅?
可以說,如果不能解決這個技術上的難題,帝國海軍還真有可能建造更多的快速戰列艦,讓快速戰列艦去執行破交作戰任務!
最終,這個問題在七十五年年底就得到了解決。
當時,軍工廠在重型穿甲彈的基礎上開發出了一種更先進的穿甲彈。這種穿甲彈采用了棗核外形,優化了彈道,使其具有更好的存速性能。最主要的改進還是在炮彈的材料結構上,除了采用韌性更好的銅合金做風帽之外,炮彈的前端采用了密度與硬度都比鋼好得多的鎢合金,後部則采用了高密度的鋼合金。如此一來,炮彈的重量不但提升了不少,而且穿甲能力,特別是在遠距離上的穿甲能力比之前的重彈高出了大概百分之十五。而實際測試時,發現其雙元結構彈體在擊中目標時能夠增大入射角,從而使其穿甲能力比設計標準還高出了百分之十左右!
只是,這種“高性能穿甲彈”的價格也同樣高得離譜。
除了材料價格(主要是鎢合金)高得離譜之外,主要就是生產工藝太覆雜,廢品率居高不下。按照當時海軍核算的成本,一枚300毫米高性能穿甲彈的價格是重型穿甲彈的三倍左右,而300毫米重型穿甲彈的價格本來就比較偏高!
隨後,火炮工程師又針對高性能穿甲彈對300毫米艦炮做了改進,將其身管長度提高到了58倍徑,並且對膛線結構做了修改,發射藥室與彈膛也都做了相應的修改,最終使其能夠將高性能穿甲彈的威力發揮到最大。當然,海龍級的300毫米艦炮也能使用高性能穿甲彈,只是威力會有所降低。
也正是如此,海外領地級才會在建造開始之後決定換用七十五年型主炮。
有了高性能的穿甲彈與新式艦炮之後,還得解決另外一個相關問題。
那就是遠距離交戰的炮擊命中率。
顯然,如果要用大型巡洋艦對付敵人的主力艦,必須盡量擴大交戰距離,絕不能讓巡洋艦與戰列艦在近距離交戰。
另外,破交作戰中,破交艦是占據主動的一方,面對速度慢得多的老式戰列艦,大型巡洋艦在戰術上也有主動優勢。因此,大型巡洋艦完全可以控制交戰距離,避免與敵人近距離交火。
那麽,能否在盡量遠的距離上打中敵人,就成為了戰鬥勝負的關鍵。
能夠解決這個問題的,就只有高性能的火控雷達,而且是必須具備測量炮彈彈道的火控雷達。
從實際戰例來看,只要交戰距離超過20000米,不管是在白天還是在夜晚,光學測距儀都很難起到作用。如此一來,就只能依靠雷達。而在這麽遠的距離上,了望員很難看清楚彈著點,如果不能觀察到彈著點,就很難修正彈道,從而白白浪費炮彈。
以當時的技術條件,根本制造不出能夠測量炮彈彈道的火控雷達!
這個難題,差點讓帝國海軍放棄建造海軍上將級大型巡洋艦。最終解決問題的卻是一個非常巧妙的辦法,或者說是一種戰術手段。即在戰鬥的時候,由破交艦隊裏的某一艘戰艦充當炮火觀察艦,然後將觀察到的情況告訴其他戰艦,從而使其他戰艦盡量避免進入敵主力艦的火力打擊範圍。當然,執行觀察任務的戰艦將處於危險之中,所以不參加炮擊,將全程保持最高航速,並且盡量進行大範圍的戰術機動,以避免被敵艦擊中。
要解決這個戰術難題就簡單得多了,只需要足夠好的通信設備。
通過解決這個難題,帝國海軍破交作戰的戰術也得到了豐富,並且讓更多的軍官,特別是破交艦隊與破交戰艦上的軍官開始探索與總結破交作戰的經驗與教訓,最後從中得出最適合破交作戰的戰術。
隨著這些問題落實,海軍上將級的建造工作也確定了下來。
七十五年年底,在四家大型造船廠的新船臺完工之後,帝國海軍首先下達了第一批八艘的建造訂單,隨後又與六家造船廠簽訂了第二批與第三批總共二十四艘的訂單,最終使該級大型巡洋艦的建造數量達到了三十二艘。
其主要性能為:
標準排水量:34500噸,滿載排水量:42800噸,最大排水量:46400噸;總長:255.7米,水線長度:244.8米,型寬:29.2米,吃水:10.3米;定員:1474人(充當旗艦時為1611人)。
鍋爐:8臺七十五年型燃油鍋爐,主機:4臺七十五年型蒸汽輪機,功率:220000軸馬力,推進:4軸4漿;航速:35節,續航力:22000海裏/18節,或者27000海裏/16節(前一巡航速度主要用於破交作戰,後一巡航速度主要用於護航作戰)。
主炮:9門七十五年型300毫米/L58型艦炮(3×3),副炮:16門七十一年型130毫米/L50型艦炮(8×2);魚雷:2具三聯裝550毫米魚雷發射器(各備雷20條)。
主裝甲帶110-270毫米,裝甲甲板:80-150+80毫米,裝甲隔艙:120毫米,炮塔:120-350毫米,炮座:270毫米,司令塔:220-350毫米。
艦體上,海軍上將級基本上沿用了海龍級與海外領地級的設計成果。
當然,此時帝國海軍的通用巡洋艦已經問世,而破交戰艦在執行作戰任務時,也需要強大的持續活動力,以及更高的作戰效率,因此海軍上將級采用了通用巡洋艦的一些設計標準,特別是在自給保障方面的標準。
隨著300毫米艦炮批量生產,300毫米炮彈也開始大批量生產,加上大批量采購,所以海軍上將級的定價反而海龍級低了大概百分之五左右。這個價格正好在帝國海軍的承受範圍之內,不然海軍也不會分三批訂購32艘了。
當然,從各方面看,海軍上將級可以當作海龍級與海外領地級的延續。
只是從該級大型巡洋艦開始,帝國海軍越來越重視大型巡洋艦的破交作戰能力,以及其自給能力。
完全可以說,海軍上將級就是為了戰爭而誕生的,從其踏入戰場的第一天開始,敵人的海上航線就註定將遭到這種大型戰艦的毀滅性打擊!
大洋魅影——蛇級大型巡洋艦
眼鏡蛇號,蝮蛇號,金環蛇號,五步蛇號,竹葉青號,赤練蛇號,虎斑蛇號,銀環蛇號,蝰蛇號,響尾蛇號,棘蛇號,虎蛇號,海蛇號,太攀蛇號,鎖鏈蛇號,赤蛇號,珊瑚蛇號,脊蛇號,錦蛇號,電蛇號,羽蛇號,銼尾蛇號,白頭蛇號,尖吻蛇號,青鞭蛇號,刺尾蛇號,青環蛇號,雙頭蛇號,茶斑蛇號,束帶蛇號,樹蛇號,水蛇號。
……
第一批鯊魚級建成服役之後,帝國海軍破交艦隊的作戰效率得到了大幅度提高。
以艦隊的方式編組破交戰艦,並且執行破交任務,不但經受住了實戰的考驗,還取得了輝煌的成果。隨著海上絞殺戰的規模逐步擴大,帝國海軍不但需要像海龍級與海軍上將級這些戰鬥力強大的破交戰艦,還需要鯊魚級這類稍微小一點,有足夠的能力對付商船與普通護航戰艦的破交艦。
到七十四年(42年)年底的時候,帝國海軍提升了破交戰艦的地位。
當時,帝國海軍甚至將破交戰艦看得比快速戰列艦還要重要,因為只有航程巨大,能夠從帝國在西太平洋上的海軍基地出發,到東太平洋與東南太平洋上活動數個月;或者從帝國海軍在南大西洋上的基地出發,到北大西洋上活動數個月的破交戰艦才能徹底粉碎敵人的海上航線,打擊敵人的海上航運,從而削弱敵人的戰爭實力,打亂敵人的戰略生產,為最終的勝利奠定基礎。
另外,隨著破交作戰的規模逐漸擴大,其帶來的不僅僅是戰略意義。
七十四年(42年)年底,被派到東南太平洋上活動的三支破交艦隊一共襲擊了七支船隊,擊沈了一百三十多艘商船,其中有近百艘是向澳洲與新西蘭的協約國軍隊運送作戰物資的商船與運輸船。
僅此一項,就迫使美軍放棄了在瓜島發動反擊的想法。
由此可見,破交作戰不但能打擊敵人的戰略航運,還能對敵人的戰役與戰術行動產生巨大的影響,甚至迫使敵人放棄進攻的念頭。
在此情況下,破交作戰的重要性自然不言而喻。
隨著海外領地級開始服役,海軍上將級正在緊張的建造,帝國海軍發現,原先采購的二十四艘鯊魚級已經難以滿足破交作戰的需要了。
按照帝國海軍的設想,一支破交艦隊裏往往編入一艘指揮能力強大的海龍級大型巡洋艦,再編入數艘鯊魚級與海外領地級,最終形成規模在六到八艘的破交艦隊。這樣的艦隊,足以打垮護航戰艦數量不超過十五艘,規模在五十艘左右的船隊,並且在敵人的增援部隊趕到之前消滅大部分商船。
雖然海軍上將級的指揮能力不如海龍級,但是也能充當破交艦隊的旗艦。
問題出來了,帝國海軍第一批訂購了八艘海軍上將級,加上之前的四艘海龍級,一共可以組成十二支破交艦隊,十二艘海外領地級正好分配給十二支艦隊,可是二十四艘鯊魚級明顯不夠分配!按照一支艦隊六艘戰艦計算,每支艦隊就需要四艘鯊魚級。也就是說,帝國海軍至少還需要二十四艘與鯊魚級類似的大型巡洋艦。
采購更多的鯊魚級不是不可以,只是其很多小毛病讓帝國海軍覺得必須改進。
不說別的,聯動推進系統就過於標新立異了,其維護起來相當麻煩,嚴重制約了鯊魚級的出勤效率。另外,海軍上將級采用了通用巡洋艦的自給保障標準,那麽配合海軍上將級的大型巡洋艦也應該采用類似的標準,這樣才能確保艦隊的持續作戰能力。
因此,在七十五年(43年)三月份,也就是海軍上將級的設計方案提交給海軍之後,海軍就提出了設計一種類似於鯊魚級,能夠伴隨海軍上將級作戰的大型巡洋艦。條件只有一個,必須擁有與海軍上將級相近的自給保障能力。
當時,江南造船廠正在忙著完成海軍上將級的設計工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
主裝甲帶:110-240+75毫米,裝甲隔艙:110毫米,水平裝甲:110-160+80毫米,露天甲板:50毫米,炮塔:80-210-270毫米,炮座:240毫米,司令塔:210-240毫米。
毫無疑問,山級是大戰期間通用巡洋艦的巔峰之作,其防護與火力都達到了戰時通用巡洋艦的最高水準。即便在其他性能方面也絲毫不比之前的通用巡洋艦差,其作戰效能絕對算得上是大戰期間通用巡洋艦之最。
也正是如此,山級的建造工作比其他幾級通用巡洋艦慢得多。
另外,山級還有一個極為明顯的特征,那就是看上去很像一艘縮小版的海洋級戰列艦!
說白了,這都是江南造船廠的作品,在設計山級通用巡洋艦的時候,江南造船廠的工程師不免把一些戰列艦的設計理念用在了巡洋艦上。不說別的,其緊湊布置的上層建築就完全是戰列艦的風格,而不是巡洋艦的風格。當然,從防護方面考慮,采用戰列艦的設計風格確實能夠最大程度的提高巡洋艦的防護能力。
因為戰爭已經到了末期,所以七艘山級只有四艘在戰爭結束前完工。
後來,帝國海軍差點取消另外三艘的建造工作。只是到戰爭結束時,另外三艘分別完工了百分之九十五,百分之九十三與百分之九十,如果在這個時候停建,浪費就太大了。所以在停止了大概三個月之後,帝國海軍還是讓造船廠建成了這三艘通用巡洋艦。
正是如此,七艘山級通用巡洋艦在帝國海軍中的服役時間最長。
當海洋級戰列艦全部退役的時候,還有三艘山級通用巡洋艦在帝國海軍服役,並且一直到公元二十世紀末的時候才從帝國海軍光榮退役。
另外,山級巡洋艦在退役之後全部拆解,沒有一艘出售或者轉讓給其他國家。
山級通用巡洋艦的另外一個遺憾就是,在其退役之前,都沒能在海洋戰場上遇到一個真正的對手。當時,美軍建造的裝備有十英寸艦炮的通用巡洋艦在與山級遭遇之前就被帝國海軍的眾多戰艦給幹掉了,根本沒有讓山級在戰場上碰到這個在設計時就作為假想敵的對手。戰後,山級執行的最多的任務就是轟擊岸上的目標。在戰後的數十年之內,山級通用巡洋艦甚至沒有向海上目標發射過一枚240毫米穿甲彈!
可以說,山級通用巡洋艦是“火炮巡洋艦”時代的,最孤獨與寂寞的絕頂高手,因為根本找不到能夠與它匹敵的對手!
赤子之心——海外領地級大型巡洋艦
直布羅陀號,開普敦號,古裏號,關島號,泗水號,亞丁號,馬耳他號,馬達加斯加號,科倫坡號,瑙魯號,帝力號,吉布提號。
……
鯊魚級的成功,讓帝國海軍意識到了大型巡洋艦的“戰略價值”。
同時,美國將阿拉斯加級的建造數量增加到十二艘,加上英國也開始建造大型巡洋艦,帝國海軍意識到,僅靠四艘海龍級很難對付強大的對手,而鯊魚級在主炮,防護方面明顯不如阿拉斯加級。如此一來,帝國海軍需要一批比鯊魚級更強大的大型巡洋艦。當然,價格問題必須得到解決,不然,海軍寧願建造更多的快速戰列艦,也不願意花費差不多的資金建造遠遠不如快速戰列艦的大型巡洋艦。
首先要解決的就是300毫米艦炮,以及配套彈藥的價格問題。
實際上,當時生產七十三年型300毫米艦炮的江南槍炮總廠已經在想辦法了,必經由青島造船廠力推的240毫米艦炮得到了海軍的青睞,讓其損失了大筆訂單。如果海軍不繼續采購這種艦炮,它們連研制成本都收不回來。
結果,當海軍提出將建造更好的大型巡洋艦時,江南槍炮總廠首先表態。
該廠不但將提供更好的艦炮,而且只要海軍大批量采購,其價格將在七十三年型的基礎上降低百分之三十。顯然,海軍知道廠方還可以降價。談判工作進行了大概三個月,最終在海軍答應采購至少一百零八門之後,廠方答應將價格降低到七十三年型300毫米艦炮的百分之六十二。
另外,只要大批量生產,配套彈藥的價格也能大幅度降低。
有了這兩個先決條件之後,海軍所需要解決的成本問題就不是很嚴重了。
另外,因為不需要所有戰艦都具備指揮艦隊作戰的能力(至少有四艘安裝了艦隊指揮設備),所以相關設備的價格平攤下來之後,比海龍級減少了至少三分之二。
當時,另外一件事情促成了帝國海軍建造這種大型巡洋艦。
那就是帝國的各處海外領地紛紛捐款,讓海軍建造更多的大型戰艦。
可以說,這是大型巡洋艦帶來的另外一個,而且是誰也沒有預料到的好處。
戰爭時期,當這些酷似戰列艦的大型戰艦出現在海外領地的港口時,對帝國海外領地的居民具有很大的影響。不說別的,那些將大型巡洋艦當作了戰列艦的居民肯定會認為,帝國沒有拋棄他們,即便在戰爭打得如此艱難的情況下,都派遣戰列艦來保護他們的安全,這不但讓他們更加信任萬裏之外的祖國,也更加願意為祖國做出一份貢獻。
當時發生的很多事情讓很多帝國海軍的官兵一輩子都忘不了。
比如,一名在開普敦生活了一輩子,從來沒有回過祖國的老太太,硬是搭上了帝國海軍的補給船,不顧旅途勞頓,千裏迢迢的返回舟山,將她積攢了一輩子的一千二百三十八塊帝國金元捐贈給了海軍。聽聞消息之後,陳錦寬放下繁忙的工作,親自到碼頭迎接了這位年近七十的老人家,並且在數萬海軍官兵面前,向這位老太太敬上了軍禮。
另外一名在南美洲經營礦山的企業家聽聞海軍要建造更多的大型戰艦之後,不惜賣掉了為之奮鬥一輩子的礦山,帶著十五萬帝國金元,途徑三個國家,中轉了五次,最終回到了舟山,將這筆裹著汗水與淚水的資金送到了衛延年的手中。
當時,幾乎每個月,每天都有來自世界各地的帝國海外居民來到舟山,將代表著他們一片赤字之心的款項捐贈給帝國海軍。當然,通過匯款,或者直接把款項送到帝國大使館,領事館,海外總督府的帝國僑民數不勝數。
當時,各海外領地居民的捐款就超過了五億帝國金元!
即便按照海龍級的價格,這也足夠采購四艘大型巡洋艦了。
當然,帝國海軍沒有浪費這筆錢,而且也沒有忘記海外同胞的愛國之心。在正式確定設計方案之前,帝國海軍就將這種大型戰艦命名為“海外領地”級。可以說,這也是第一種在設計工作正式開始前就為其命名的戰艦。
帝國內閣政府也很快有所表示,在經過議政院戰爭委員會的全票支持之後,內閣政府承諾,海外居民與海外僑民捐多少,政府就出多少,讓海軍建造更多的大型戰艦。
如此一來,經費問題迎刃而解。
可以說,這次海外居民與海外僑民的自發行動,體現出的正是整個民族千年不衰的內在原因。
正如陳錦寬所說:海外同胞捐出的不是金錢,而是他們的赤子之心,是他們希望祖國強大的真誠,是他們為自己的民族,為自己的祖國做出的微薄貢獻。
天下興亡,皮膚有責。
在危難關頭,不管是正在戰場上英勇殺敵的帝國將士,還是在後方辛勤勞作的工人農民,還是在遠方期待捷報的帝國子民,他們都有著同一個願望,同一個目的,那就是攜手共進,戰勝強敵!
承擔設計工作的江南造船廠的工程師也受到了感染。
據說,為了盡快完成設計,汪華華在半年之內,平均每天的休息時間不足六個小時,很多時候甚至通宵達旦的連續工作好幾日。也許,也就是在這個時候,他的身體被徹底的壓垮了。能夠堅持到最後,靠的不是身體,而是堅強的意志,以及不願意躺下的鬥志。
經過上千名工程師的努力,在第二批鯊魚級開工建造的時候,江南造船廠就拿出了完備的設計方案,而且完全達到了海軍的要求。當時六大造船廠為建造大型巡洋艦而興建的船臺也陸續完工,所以海軍立即下達了訂單,而且是一次訂購十二艘。只是,能夠立即開工建造的只有六艘,所以海外領地級大型巡洋艦的建造工作分成了兩個階段進行,最終一共建造了十二艘。
其主要性能為:
標準排水量:31840噸,滿載排水量:38950噸,最大排水量:42880噸;總長:251.8米,水線長度:240.6米,型寬:28.5米,吃水:9.8米,定員:1655人(充當旗艦時為1808人)。
鍋爐:8臺七十二年型燃油鍋爐,主機:4臺七十二年型蒸汽輪機,功率:210000軸馬力,推進:4軸4漿;航速:35.5節,續航力:21000海裏/18節,或者24500海裏/16節。
主炮:9門七十五年型300毫米/L58型艦炮(3×3),副炮:16門七十一年型130毫米/L50型艦炮(8×2);魚雷:2具三聯裝魚雷發射器(各備雷20條)。
主裝甲帶:120-220+50毫米,裝甲甲板:80-150+50毫米,裝甲隔艙:50毫米,炮塔:100-350毫米,炮座:350毫米,司令塔:220-350毫米。
僅從設計上看,很多人會認為海外領地級是海龍級的指揮簡化版本。
顯然,這個認識並不完全正確。
海外領地級確實簡化了指揮設備,從而有效的降低了造價。只是與海龍級相比,仍然有很大的區別。
比如,新采用七十五年型300毫米艦炮就比海龍級的七十三年型先進得多,而且能夠將300毫米重型穿甲彈的威力發揮到最大限度,其穿甲能力在七十三年型的基礎上提高了百分之十五到百分之二十。
這一提高帶來的影響是決定性的。
當時,美國海軍已經發現,其阿拉斯加級大型巡洋艦的裝甲根本抵擋不了300毫米穿甲彈的打擊,在與海龍級交手中肯定占不到便宜,甚至在鯊魚級面前的優勢也不是很明顯。說白了,阿拉斯加級大型巡洋艦的最初防護設計是針對重巡洋艦的200毫米艦炮,而不是大型巡洋艦的240毫米與300毫米艦炮。
顯然,巡洋艦的防護設計不是以自身艦炮為標準,而是以針對的對手的火力為標準。
如此一來,在設計第二種大型巡洋艦的時候,美國海軍就明確要求能夠在常規交戰距離內應付海龍級主炮的打擊。當時,美國並不知道,帝國海軍已經擁有了比海龍級主炮更好的300毫米艦炮。
因此,在美國海軍建造第二種大型巡洋艦的時候,其防護就已經落後了。
後來的實戰也證明,在面對海外領地級的時候,美國的大型巡洋艦只有挨打的份。也正是如此,帝國海軍才會在戰時為四艘服役不到三年的海龍級大型巡洋艦更換主炮,以增強其火力!
除了主炮之外,最大的變化就是防護。
雖然為了降低成本,必須減少排水量,從而必須削減裝甲的重量。但是汪華華並沒有忘記提高防護性能,特別是生存能力的重要性。因此,在設計海外領地級的時候,他就更大範圍的采用了“重點防護”的理念,即在適當削弱部分裝甲的情況下,用富裕出來的裝甲加強關鍵部位的防護。
也就是說,汪華華把當時帝國海軍戰列艦的防護設計思想用到了大型巡洋艦上。
實戰證明,這一設計理念是非常正確的。很多戰艦都是因為關鍵設備受損而喪失戰鬥力,並且被敵人擊沈。如果能夠確保關鍵設備的安全,即便在次要部位多挨幾枚炮彈,戰艦也能返回港口,並且在維修之後重返戰場。無論如何,維修一艘戰艦要比重新建造一艘戰艦劃算得多。
也正是如此,很多海外領地級大型巡洋艦都在戰場遭到重創之後活了下來。
顯然,這一點設計在其主裝甲帶,水平裝甲的加強設計中體現得極為明顯。比如,其主裝甲帶的厚度有所降低,卻在關鍵部位加上了一層50毫米厚的裝甲,使其防護能力反而超過了海龍級。
可以說,這一設計理念成為了後來所有大型戰艦的設計標準。
當然,海外領地級大型巡洋艦的出現,也奠定了帝國海軍在破交作戰方面的霸主地位。另外,其強大的續航能力也讓該級大型巡洋艦的使用範圍超過了鯊魚級,成為了真正的遠洋型破交戰艦。
海外領地級在戰場上的表現再次讓帝國海軍相信,高強度的海上絞殺足以讓英國這樣的國家退出戰爭,同時嚴重削弱美國的戰爭潛力。不說別的,當時美國本土很多重要物資的運送工作都是由海運承擔的,而不是由陸運承擔的。如果能夠破壞美國本土附近的海上航線,美國的戰爭機器就難以正常運轉。
也正是如此,在與美國打到最關鍵的時候,帝國海軍最重視的不是戰列艦,反而是大型巡洋艦,而且海軍的戰略也逐步向破交作戰方向轉移。可以說,正是如此,帝國逐漸走向了最終的勝利!
縱橫四海——海軍上將級大型巡洋艦
雲飛揚號,戚祖輝號,魯賓達號,伏赤雎號,尹弘博號,任俊傑號,危光煬號,柯壽賢號,範辛平號,孟定康號,楊達坤號,姜譽聞號,常薦平號,郭敬業號,唐明龍號,梁尚卿號,霍景雄號,龔志超號,宗欽民號,龍瑞洪號,農勁松號,廖冀民號,喬鼎博號,池維武號,申萬江號,牛庚堯號,翟志偉號,燕寒江號,柴興榮號,李辛強號,張禮壽號,葉子丹號。
因為用來為該級戰艦命名的這些人都是帝國海軍歷史上曾經出任過海軍總參謀長的海軍上將,所以該級戰艦又被稱為“海軍總參謀長”級大型巡洋艦。
……
七十五年中期,海外領地級大型巡洋艦才開工建造不到三個月,海軍上將幾的總體設計工作就基本上完成了。
可以說,這一神奇的速度即是帝國強大的艦船設計能力的直接體現,也是戰爭時期的特別要求。
在海外領地級完成設計,開工建造的時候,帝國海軍的破交戰取得了輝煌的成就。
僅僅一年多時間,由五艘“主力戰艦”與十艘輕巡洋艦組成的五支破交艦隊就在大西洋與太平洋上取得了極為輝煌的成果。如果除掉三艘海龍級所率領的破交艦隊伴隨第一艦隊作戰的時間,這個戰果就更有意義了。
當時,“果敢”號破交艦隊在一年之內襲擊了十四支船隊,擊沈了一百六十七艘商船與四十八艘護航戰艦,其破交戰果的總噸位達到了一百零八萬載重噸。而戰鬥中,三艘破交戰艦的損失微乎其微。
“海豹”號破交艦隊一年內的戰果也達到了八十二萬載重噸。
太平洋上,三支破交艦隊到四十四年底的總戰績為二百三十七萬載重噸。
雖然這並沒有徹底打垮敵人的海上航運能力,這一年帝國海軍的襲擊艦與破交艦擊沈的商船為一千四百三十七艘,總載重噸為八百九十四萬噸。同一年,僅美國建造的商船就達到了一千八百五十三艘,其中標準萬噸輪為一千二百一十八艘,總載重噸為一千五百三十六萬噸。但是,五支破交艦隊擊沈的商船就占到了帝國破交作戰總戰績的百分之三十二,噸位更是占到了總噸位的百分之四十七。
當時,帝國海軍的近二百艘襲擊艦與破交艦一共的戰績才與四支破交艦隊持平!
由此可見,破交艦隊的作戰效能遠遠超過了單獨行動的襲擊艦與破交艦。另外,從一些具體統計數據就能看出,在面對有強大護航力量的船隊時,只有破交艦隊才能進行攔截,單獨行動的襲擊艦與破交艦一般只會去對付敵人單獨行動的商船。
在“貨真價實”的統計數字面前,帝國海軍迅速轉變了觀點。
破交艦隊不但重要,還絕對重要!
顯然,用省會級輕巡洋艦去配合專業的破交艦不太合適。因此,帝國海軍不但采購了更多的鯊魚級,加快了海外領地級的建造工作,還同時提出了建造一種更強大的破交戰艦的想法。
當時,帝國海軍基本上放棄了成本方面的考慮。
畢竟戰爭期間,打贏才是關鍵。另外,破交艦隊的作戰效率這麽高,即便貴一些,在戰場上也能很快賺回成本,讓敵人承受更大的損失。
帝國海軍提出大型巡洋艦應該有足夠的戰鬥力,特別是火力的基本設想是:隨著破交戰越打越激烈,敵方肯定會盡快加強護航力量,甚至動用主力艦為船隊護航。如此一來,破交艦要面對的就不是護航巡洋艦與護航驅逐艦,而是敵人眾多的主力艦,特別是老式戰列艦與戰列巡洋艦。
雖然老式戰列艦的速度很慢,但是大型船隊的速度更慢。
隨著大量快速戰列艦服役,老式戰列艦很難在主要戰場上充當主力。如此一來,美英兩國(特別是英國)必然會將其大量老式戰列艦用於護航作戰,以確保海上航線的安全,從而獲得更多的資源,建造更多的快速戰列艦。
可以說,帝國海軍“未雨綢繆”的考量非常正確。
只是,要讓大型巡洋艦去對付敵人的戰列艦,在很多人看來幾乎是不可能,也是極為不現實的。說白了,破交艦為什麽被定性為大型巡洋艦?就是因為破交艦的作戰對象不是敵人的主力艦,而是護航戰艦。如果需要對付敵人的主力艦,還不如直接出動快速戰列艦去執行破交任務。
支持這一觀點的理由很充分,那就是海龍級在與美國海軍太平洋艦隊第53艦隊作戰的時候,其300毫米重型穿甲彈根本打不穿“科羅拉多”號的水平裝甲,而縮短交戰距離的話,海龍級將遭到敵艦的打擊,將難以幸免。
除了觀念上的問題外,還有技術上的問題。
300毫米口徑的艦炮能夠對付敵人的主力艦嗎?即便是老式戰列艦,其防禦能力也足以應付350毫米(十四英寸)穿甲彈的打擊,300毫米穿甲彈對其有多大的威脅?
可以說,如果不能解決這個技術上的難題,帝國海軍還真有可能建造更多的快速戰列艦,讓快速戰列艦去執行破交作戰任務!
最終,這個問題在七十五年年底就得到了解決。
當時,軍工廠在重型穿甲彈的基礎上開發出了一種更先進的穿甲彈。這種穿甲彈采用了棗核外形,優化了彈道,使其具有更好的存速性能。最主要的改進還是在炮彈的材料結構上,除了采用韌性更好的銅合金做風帽之外,炮彈的前端采用了密度與硬度都比鋼好得多的鎢合金,後部則采用了高密度的鋼合金。如此一來,炮彈的重量不但提升了不少,而且穿甲能力,特別是在遠距離上的穿甲能力比之前的重彈高出了大概百分之十五。而實際測試時,發現其雙元結構彈體在擊中目標時能夠增大入射角,從而使其穿甲能力比設計標準還高出了百分之十左右!
只是,這種“高性能穿甲彈”的價格也同樣高得離譜。
除了材料價格(主要是鎢合金)高得離譜之外,主要就是生產工藝太覆雜,廢品率居高不下。按照當時海軍核算的成本,一枚300毫米高性能穿甲彈的價格是重型穿甲彈的三倍左右,而300毫米重型穿甲彈的價格本來就比較偏高!
隨後,火炮工程師又針對高性能穿甲彈對300毫米艦炮做了改進,將其身管長度提高到了58倍徑,並且對膛線結構做了修改,發射藥室與彈膛也都做了相應的修改,最終使其能夠將高性能穿甲彈的威力發揮到最大。當然,海龍級的300毫米艦炮也能使用高性能穿甲彈,只是威力會有所降低。
也正是如此,海外領地級才會在建造開始之後決定換用七十五年型主炮。
有了高性能的穿甲彈與新式艦炮之後,還得解決另外一個相關問題。
那就是遠距離交戰的炮擊命中率。
顯然,如果要用大型巡洋艦對付敵人的主力艦,必須盡量擴大交戰距離,絕不能讓巡洋艦與戰列艦在近距離交戰。
另外,破交作戰中,破交艦是占據主動的一方,面對速度慢得多的老式戰列艦,大型巡洋艦在戰術上也有主動優勢。因此,大型巡洋艦完全可以控制交戰距離,避免與敵人近距離交火。
那麽,能否在盡量遠的距離上打中敵人,就成為了戰鬥勝負的關鍵。
能夠解決這個問題的,就只有高性能的火控雷達,而且是必須具備測量炮彈彈道的火控雷達。
從實際戰例來看,只要交戰距離超過20000米,不管是在白天還是在夜晚,光學測距儀都很難起到作用。如此一來,就只能依靠雷達。而在這麽遠的距離上,了望員很難看清楚彈著點,如果不能觀察到彈著點,就很難修正彈道,從而白白浪費炮彈。
以當時的技術條件,根本制造不出能夠測量炮彈彈道的火控雷達!
這個難題,差點讓帝國海軍放棄建造海軍上將級大型巡洋艦。最終解決問題的卻是一個非常巧妙的辦法,或者說是一種戰術手段。即在戰鬥的時候,由破交艦隊裏的某一艘戰艦充當炮火觀察艦,然後將觀察到的情況告訴其他戰艦,從而使其他戰艦盡量避免進入敵主力艦的火力打擊範圍。當然,執行觀察任務的戰艦將處於危險之中,所以不參加炮擊,將全程保持最高航速,並且盡量進行大範圍的戰術機動,以避免被敵艦擊中。
要解決這個戰術難題就簡單得多了,只需要足夠好的通信設備。
通過解決這個難題,帝國海軍破交作戰的戰術也得到了豐富,並且讓更多的軍官,特別是破交艦隊與破交戰艦上的軍官開始探索與總結破交作戰的經驗與教訓,最後從中得出最適合破交作戰的戰術。
隨著這些問題落實,海軍上將級的建造工作也確定了下來。
七十五年年底,在四家大型造船廠的新船臺完工之後,帝國海軍首先下達了第一批八艘的建造訂單,隨後又與六家造船廠簽訂了第二批與第三批總共二十四艘的訂單,最終使該級大型巡洋艦的建造數量達到了三十二艘。
其主要性能為:
標準排水量:34500噸,滿載排水量:42800噸,最大排水量:46400噸;總長:255.7米,水線長度:244.8米,型寬:29.2米,吃水:10.3米;定員:1474人(充當旗艦時為1611人)。
鍋爐:8臺七十五年型燃油鍋爐,主機:4臺七十五年型蒸汽輪機,功率:220000軸馬力,推進:4軸4漿;航速:35節,續航力:22000海裏/18節,或者27000海裏/16節(前一巡航速度主要用於破交作戰,後一巡航速度主要用於護航作戰)。
主炮:9門七十五年型300毫米/L58型艦炮(3×3),副炮:16門七十一年型130毫米/L50型艦炮(8×2);魚雷:2具三聯裝550毫米魚雷發射器(各備雷20條)。
主裝甲帶110-270毫米,裝甲甲板:80-150+80毫米,裝甲隔艙:120毫米,炮塔:120-350毫米,炮座:270毫米,司令塔:220-350毫米。
艦體上,海軍上將級基本上沿用了海龍級與海外領地級的設計成果。
當然,此時帝國海軍的通用巡洋艦已經問世,而破交戰艦在執行作戰任務時,也需要強大的持續活動力,以及更高的作戰效率,因此海軍上將級采用了通用巡洋艦的一些設計標準,特別是在自給保障方面的標準。
隨著300毫米艦炮批量生產,300毫米炮彈也開始大批量生產,加上大批量采購,所以海軍上將級的定價反而海龍級低了大概百分之五左右。這個價格正好在帝國海軍的承受範圍之內,不然海軍也不會分三批訂購32艘了。
當然,從各方面看,海軍上將級可以當作海龍級與海外領地級的延續。
只是從該級大型巡洋艦開始,帝國海軍越來越重視大型巡洋艦的破交作戰能力,以及其自給能力。
完全可以說,海軍上將級就是為了戰爭而誕生的,從其踏入戰場的第一天開始,敵人的海上航線就註定將遭到這種大型戰艦的毀滅性打擊!
大洋魅影——蛇級大型巡洋艦
眼鏡蛇號,蝮蛇號,金環蛇號,五步蛇號,竹葉青號,赤練蛇號,虎斑蛇號,銀環蛇號,蝰蛇號,響尾蛇號,棘蛇號,虎蛇號,海蛇號,太攀蛇號,鎖鏈蛇號,赤蛇號,珊瑚蛇號,脊蛇號,錦蛇號,電蛇號,羽蛇號,銼尾蛇號,白頭蛇號,尖吻蛇號,青鞭蛇號,刺尾蛇號,青環蛇號,雙頭蛇號,茶斑蛇號,束帶蛇號,樹蛇號,水蛇號。
……
第一批鯊魚級建成服役之後,帝國海軍破交艦隊的作戰效率得到了大幅度提高。
以艦隊的方式編組破交戰艦,並且執行破交任務,不但經受住了實戰的考驗,還取得了輝煌的成果。隨著海上絞殺戰的規模逐步擴大,帝國海軍不但需要像海龍級與海軍上將級這些戰鬥力強大的破交戰艦,還需要鯊魚級這類稍微小一點,有足夠的能力對付商船與普通護航戰艦的破交艦。
到七十四年(42年)年底的時候,帝國海軍提升了破交戰艦的地位。
當時,帝國海軍甚至將破交戰艦看得比快速戰列艦還要重要,因為只有航程巨大,能夠從帝國在西太平洋上的海軍基地出發,到東太平洋與東南太平洋上活動數個月;或者從帝國海軍在南大西洋上的基地出發,到北大西洋上活動數個月的破交戰艦才能徹底粉碎敵人的海上航線,打擊敵人的海上航運,從而削弱敵人的戰爭實力,打亂敵人的戰略生產,為最終的勝利奠定基礎。
另外,隨著破交作戰的規模逐漸擴大,其帶來的不僅僅是戰略意義。
七十四年(42年)年底,被派到東南太平洋上活動的三支破交艦隊一共襲擊了七支船隊,擊沈了一百三十多艘商船,其中有近百艘是向澳洲與新西蘭的協約國軍隊運送作戰物資的商船與運輸船。
僅此一項,就迫使美軍放棄了在瓜島發動反擊的想法。
由此可見,破交作戰不但能打擊敵人的戰略航運,還能對敵人的戰役與戰術行動產生巨大的影響,甚至迫使敵人放棄進攻的念頭。
在此情況下,破交作戰的重要性自然不言而喻。
隨著海外領地級開始服役,海軍上將級正在緊張的建造,帝國海軍發現,原先采購的二十四艘鯊魚級已經難以滿足破交作戰的需要了。
按照帝國海軍的設想,一支破交艦隊裏往往編入一艘指揮能力強大的海龍級大型巡洋艦,再編入數艘鯊魚級與海外領地級,最終形成規模在六到八艘的破交艦隊。這樣的艦隊,足以打垮護航戰艦數量不超過十五艘,規模在五十艘左右的船隊,並且在敵人的增援部隊趕到之前消滅大部分商船。
雖然海軍上將級的指揮能力不如海龍級,但是也能充當破交艦隊的旗艦。
問題出來了,帝國海軍第一批訂購了八艘海軍上將級,加上之前的四艘海龍級,一共可以組成十二支破交艦隊,十二艘海外領地級正好分配給十二支艦隊,可是二十四艘鯊魚級明顯不夠分配!按照一支艦隊六艘戰艦計算,每支艦隊就需要四艘鯊魚級。也就是說,帝國海軍至少還需要二十四艘與鯊魚級類似的大型巡洋艦。
采購更多的鯊魚級不是不可以,只是其很多小毛病讓帝國海軍覺得必須改進。
不說別的,聯動推進系統就過於標新立異了,其維護起來相當麻煩,嚴重制約了鯊魚級的出勤效率。另外,海軍上將級采用了通用巡洋艦的自給保障標準,那麽配合海軍上將級的大型巡洋艦也應該采用類似的標準,這樣才能確保艦隊的持續作戰能力。
因此,在七十五年(43年)三月份,也就是海軍上將級的設計方案提交給海軍之後,海軍就提出了設計一種類似於鯊魚級,能夠伴隨海軍上將級作戰的大型巡洋艦。條件只有一個,必須擁有與海軍上將級相近的自給保障能力。
當時,江南造船廠正在忙著完成海軍上將級的設計工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